台灣狗語logo
文章封面圖片

[困擾06] 狗狗叫不停?這樣正常嗎?來看看過度吠叫的真正原因 & 可以怎麼做(上篇)

文:蔡宙洋(Kent)

你剛坐下準備吃飯,門鈴一響,牠立刻衝到玄關扯開嗓門大吼;或是只要窗外有人影走過,家裡就像拉警報。

先別生氣。吠叫是狗狗在「表達」——提醒、警戒、求互動、紓壓,通通可能。真正麻煩的是「訊號太強、停不下來」。很多時候外在的動作只能壓住聲音,壓力與觸發原因並沒有消失


先釐清:什麼叫「過度」?(正常功能 vs 失衡)

一點點吠叫,本來就正常,狗狗與生俱來也想為自己發聲;重點是要判斷是否「過度」以及是否到影響生活的程度,看的是「模式與頻率」而不是「音量」

  • 正常的吠叫

    吠叫是狗的自然溝通方式,具有資訊傳達與自我表達的功能。只要符合情境,就是「正常」。例如:

警戒:陌生人靠近家門時,狗會吠叫提醒家人。

需求表達:狗感到飢餓、想外出或需要關注時會吠叫。

遊戲互動:與主人或其他狗遊玩時發出的短促吠聲。

興奮或期待:看到散步繩、準備出門或即將得到獎勵時的吠叫。

  • 不正常的吠叫

    不正常的吠叫通常出現在吠叫被強化(reinforced)而失控,或是成為狗的壓力出口時。常見情況有:

過度吠叫:長時間持續、無法中斷,例如狗整天對外界聲音不停吠叫。

壓力/焦慮吠叫:分離焦慮時不停哀嚎或吠叫。

挫折性吠叫:看見其他狗、想接觸卻被牽繩阻止時狂吠。

需求操控:學會只要狂吠就能得到主人關注或資源(例如:一吠就能開門/拿玩具)。

異常情況一樣需要先考慮健康狀況,務必要找獸醫確認

狗狗是否有短期內突然惡化、夜間反覆醒來大叫、伴隨疼痛跛行或高齡出現作息混亂等狀況?先排除健康與認知退化相關因素,再談訓練最安心。


你的狗狗在「對什麼、為什麼」叫?

先找出類型,後續才好對症。

  • 警戒/防衛型

    對門口腳步聲、窗外路人、電梯開門特別敏感。

    小測試:你拉開距離或遮擋視線時,能明顯發現強度降低。

  • 聲音敏感/噪音恐懼

    門鈴、拖動椅子的聲音、施工、雷雨、煙火。

    小測試:加上背景白噪音、或環境聲音音量降低時,狗狗反應下降。

  • 需求/注意力型

    你忙時盯著你叫、叼著玩具硬要你看他。

    小測試:你一回話或看他就更起勁——代表「叫=有人理我」被強化。

  • 無聊/缺刺激型

    長時間獨處或日子太單調,自己找事做(一直叫就是一件事)。

    小測試:安排嗅聞與啃咬後,吠叫次數下降。

  • 分離相關

    你穿鞋拿鑰匙就狗狗的吠叫狀況和機動度升高,離開的各種流程是他爆炸的引信。

    小測試:把離開動作拆小並做假動作,反應也會跟著起伏。

先把「哪一型」圈出 1–2 個主因,不必急著全包。抓對主因,改善速度會快很多。


量一量:臨界距離 & 壓力表(讓判斷更客觀)

吠叫就像一條「安全距離線」,太近就爆炸。你需要把線明確畫出來。

  • 兩個距離
    • 啟動距離:走到多近會開始盯著不動、音量升高?
    • 大腦運作距離:在多遠還能吃零食、聽得見你、願意回頭看你?
  • 三個時間
    • 啟動速度:看到觸發多久開始叫?
    • 持續時間:這一輪要叫多久?
    • 恢復時間:觸發消失後多久能安定?
  • 壓力訊號清單

    耳位前傾或後貼、身體變硬、呼吸變快、重心前傾、來回踱步。

    一出現這些信號,代表已經太近,請先加距離。


看看你的環境:哪些地方、哪些時段最容易出事?

把「高風險點」找出來,今天就能少踩雷。

  • 視覺與動線

    窗邊制高點、門縫視線、走廊轉角。能遮就遮、能移就移

  • 聲音來源

    電梯叮咚、垃圾車、鄰宅施工、樓上搬桌椅。記下最吵時段

  • 時間地圖

    放學尖峰、早晚通勤、節慶煙火。先避開或換成室內嗅聞遊戲那段時間。


觀察紀錄表(超簡單,卻超有用)

用「A–B–C」三欄,連續記 3–5 天,你會看見規律。

  • A 觸發:門鈴/窗外路人/你不理他…
  • B 行為:叫的長度、音量、是否伴隨衝到門邊(或指定地點)
  • C 結果:你做了什麼(看他、回話、喝止、給東西)→ 之後更好或更糟?

追蹤三指標:啟動速度/持續時間/恢復時間。只要其中任一在變好,就是進步。


小結 & 下篇預告

吠叫不是「壞脾氣」,而是距離、預期與壓力的組合題。

先釐清是哪一型、畫出你的臨界距離、找出高風險時段,再開始動手做改變。

下篇我們會把方法講清楚、講到能做:

聲音類的脫敏×反制約、刺激的距離管理、差別強化,透過訓練達到生活體驗升級 把路線、時段、訓練步驟一一對齊,吠叫就會一步一步回到可控範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