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狗語logo
文章封面圖片

[困擾06] 狗狗叫不停?這樣正常嗎?來看看過度吠叫的真正原因 & 可以怎麼做(下篇)

文:蔡宙洋(Kent)

上篇我們把「叫不停」拆開看,找出你家狗對什麼在叫、多近會啟動、多久能回復。

這一篇就把方法講到能做:先降低強度,再訓練,把環境、距離、聯想與作息一一對齊。你不用把世界變安靜,只要把狗的「安全邊界」搞清楚。


先降低強度:今天就能做的三件事

先把狗狗的火氣/啟動機率降下來,訓練才不會好像在硬碰硬,人跟狗都好累。

  • 擋視線:拉窗簾、貼毛玻璃、移開窗邊制高點(椅子、窗台墊),讓「一直在值勤」的視角休息。
  • 蓋噪音:白噪音或輕音樂,搭配關窗檢漏(門縫擋條、窗框膠條);高峰時段改室內嗅聞與啃咬。
  • 排作息:每天安排「嗅聞散步 × 啃咬 × 小睡」三件套,充足的睡眠及適當的消耗精力,警戒閥值自然上升。

判斷有沒有效:觀察「啟動速度、持續時間、恢復時間」三個指標,有任何一項變好就是進步。


聲音類(門鈴/施工/雷雨):脫敏 × 反制約 SOP

把「聽到=有危險」改寫成「聽到=有好事」。關鍵是小聲開始、循序漸進、永遠維持好的經驗

  • 設定初始音量:用手機錄門鈴或找相近音效,音量降到狗能聽到又不緊張
  • 配對好事:聲音一出現→立刻高價獎勵(零食、雞胸肉);聲音停止→獎勵暫停。
  • 建立預設位置:「門鈴響→去位置(墊子/籠內)→得到啃咬零食」。把「去位置」變成狗狗能預測並執行的安全動作。
  • 只改一個變因:一次只調「音量」或「距離」或「聲源種類」,維持 80–90% 成功率。
  • 失手怎麼辦:若已明顯緊繃或開叫,立刻退回上一次的音量/距離,先把成功率找回來。

小技巧:把「門鈴訓練卡」貼在門口;或把狗狗正在訓練的資訊提供給會按門鈴的親友;在訪客抵達時請他們先傳訊給你給再按鈴;家人進門改用電鈴以外的訊號(例如電話),避免突然高強度刺激。


見陌生人就叫:距離管理 × 看我 × 視線遮擋

這類訓練並不是不是要叫牠忍耐對方的存在,而是拉開距離、給牠可做的事

  • 先找大腦可工作距離:在狗還願意吃、願意回頭的距離開始。
  • 做「看我」:看陌生人 → 你叫狗狗 → 牠回看你 → 獎勵。
  • 視線遮擋:你站到狗與人之間,或利用車、樹、轉角遮擋;必要時 U-turn 先保住距離。
  • 逐步靠近:只縮一點距離或多停 1–2 秒就好;出現狗狗僵硬、定住不動狀況或音量升高,立刻退回。

成功、進步的樣子:看到人會先看你「報告」,再領獎再走。當回頭看你動作便快、吠叫聲音變短,你就在對的路上。


需求/注意力型:差別強化與替代行為

讓狗知道:安靜有資源、亂叫沒好事。不是忽略一切,而是「有規則地回應」。

  • 先預約互動時段:設定 2–3 個固定時間跟牠玩或訓練。
  • 強化預設的行為
    • 坐好才丟球/叼到你手上才開始拉扯/去位置才打開點心。
    • 目標是「安靜=才有好事」,把用叫來要求改成用安靜來要求。
  • 失手時:音量升高就先轉場嗅聞或短暫隔離降壓,等平穩後再回到規則。

無聊/缺刺激:把「看世界」排進行程

很多狗不是愛叫,是太少機會好好看世界

  • 每週 1 次「看世界任務」:公園長椅坐 5–10 分鐘看人來人往;寵物友善店門口短暫觀察,讓狗狗適應這些的過程中學習把注意力放在主人身上。
  • 原則:能吃、能回頭的距離;看就有獎勵,不用刻意要拉近距離。
  • 散步節奏:嗅聞段(自由探索)× 練習段(短時間專注)交錯,別一路繃緊走到底。

分離相關的吠叫:先把離開流程拆小

如果你穿鞋、拿鑰匙狗狗就會大崩潰吠叫,請先把「離開」變成很多個無害的小動作

  • 穿鞋 → 不出門 → 給安撫物(玩具或啃咬點心)玩/啃咬 1–2 分鐘。
  • 拿鑰匙晃一下 → 放回去 → 跟牠做個小訓練(例如隨行)。
  • 開關門 1 次 → 坐回原位。

    等這些都變得「無聊」,再往外延伸 3 秒、10 秒、30 秒的短離開。


常見誤區(請避免)

  • 叫就戴嘴套:這只是壓住聲音,情緒沒解決,反彈更大。
  • 叫就大吼名字:你的注意力就是獎勵,常讓叫聲更起勁。
  • 一次挑戰太靠近刺激:狗狗的挫折會讓練習打折扣,增加更多好經驗才能累積。

三個進步指標(每週檢查一次)

  • 啟動距離:要靠更近才會叫(=進步)。
  • 回頭看主人的速度:看到觸發後幾秒內能看你(越快越好)。
  • 恢復時間:觸發消失後更快安靜。

小結 & 下一步

把吠叫當成可讀的訊號:先降噪、拉開距離、再用「看到=有好事」改寫大腦的預測,同時把生活節奏與看世界任務排進去。

當你們的成功經驗一個一個疊上來,警報聲會越來越短、越來越輕,你也會更敢帶牠出去走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