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才剛穿襪子站起來,家裡的狗狗就開始哀嚎、抓門,瘋狂跑跳。沒錯,你準備出門他都知道。
你帶著不捨離開;而等你回來時,地板滿是抓痕、家具被啃、鄰居來投訴狗狗一直叫。這種「主人一走就崩潰」的情況,很多飼主會直覺認為是分離焦慮
但現實中,獨處表現不好並不全是臨床意義上的「分離焦慮」,可能只是不同程度的分離相關問題。關鍵不在於「有或沒有」,而是「到什麼程度」,這會直接影響改善策略與優先順序。
一、先搞清楚:你的狗狗處在哪個程度範圍?
在討論改善方法前,先確定狗狗的行為屬於哪一段範圍。這個步驟能幫你判斷:
是否需要先安排獸醫檢查(確認是否是需要用藥的疾病狀況)
也可以和獸醫討論是否適合直接著手進行行為訓練
- 如果狀況輕微,只是害怕會慢慢變嚴重,那可以先預約訓練師諮詢看看現況
判斷方向:
- 觀察獨處行為的持續時間與強度
- 輕度:出門準備時會焦躁(跟隨、喘氣),但離開後能稍微自我安定,可能有短暫哀鳴或輕吠,但持續時間不長 → 可請訓練師評估後早期預防訓練。
- 中度:離開後持續哭叫或吠叫,會有顯著壓力行為(流口水、踱步徘徊),有小規模破壞(抓門、咬東西,不太能安定下來→ 可請訓練師評估是否須請獸醫評估後再介入訓練。
- 重度:一開始就情緒崩潰(馬上叫、抓、破壞),出現隨地排泄、過度流口水、甚至自傷,幾乎完全無法忍受獨處,即便短時間也會嚴重失控。→可請訓練師陪同前往請獸醫師評估在安排治療及訓練流程。
- 分析獨處情境與觸發條件
- 第一種:只要關鍵主人不在就會觸發。
- 第二種:沒親眼看到關鍵主人離開就會認為主人還在就不會觸發
- 第三種:只要是有人的陪伴不是主人也沒關係,就不會觸發。
- 第四種:任何與離開有關的提示都會觸發,如拿鑰匙、拿包包/外套、穿鞋、戴口罩、拿垃圾等等。
- 排除其他干擾因素
- 是否剛搬家、換環境、家庭成員、換食物等變動?
- 是否缺乏運動、日常精神刺激不足?
- 是否近期曾有疼痛或不適的情況?
小提醒:如果狗狗近期行為突然惡化,或伴隨明顯身體狀況改變,請優先就醫檢查。健康狀況不穩定時,行為訓練往往無法有效進行。
二、分離相關問題的成因地圖
了解成因有助於制定適合的改善策略,也能避免一味「硬練」卻效果不佳。
- 早期社會化不足:幼犬期未曾適應短暫獨處,或獨處經驗過於單一以及如早期離乳送養或環境刺激不足。
- 突發性事件或創傷經歷:曾獨處時遭遇突發驚嚇(如雷雨、施工),之後獨處時引發焦慮。
- 生活節奏突變:搬家、家庭成員離開、工作作息改變,打亂原有安全感。
- 過度依附的互動模式:出門或回家時過於情緒化的互動,讓獨處變得更加敏感。
三、分離相關問題,先紀錄,再找協助
- 記錄行為:用監視器或錄音記下你離開後的 30 分鐘。
- 分析起點與轉折:觀察狗狗多久開始不安、多久能放鬆。
- 評估可否自行恢復:能在多長時間內回到安靜狀態,吃東西、或休息
- 檢查干擾因子:生活變動、健康狀況、環境壓力源等,需先紀錄在規劃訓練,可以跟訓練師討論。
四、分離相關問題程度自我評估表
| 問題觀察面向 | 評估方式 |
|---|---|
| 離開後多久開始出現不安行為? | 立即或幾秒內 → 記 3 分;1–5 分鐘內 → 記 2 分;5 分鐘以上 → 記 1 分 |
| 不安持續時間 | 一直持續到回家 → 記 3 分;10–30 分鐘 → 記 2 分;10 分鐘內結束 → 記 1 分 |
| 獨處過程中是否有自行安定下來? | 從頭到尾都無法放鬆 → 記 3 分;部分時間安靜、部分時間不安 → 記 2 分;可自行回到安靜 → 記 1 分 |
| 是否在其他熟人陪伴下也會不安? | 會 → 記 2 分;不會 → 記 1 分 |
| 近期生活或環境是否有重大變動? | 有 → 記 2 分;沒有 → 記 0 分 |
分數判讀(僅供飼主自我觀察用,非醫療診斷)
- 5–7 分:偏輕度,可先嘗試訓練與環境調整
- 8–11 分:中度,建議規劃漸進訓練並觀察成效,可同步諮詢專業
- 12 分以上:重度,建議先排除健康因素並由專業行為顧問協助
小結
分離相關問題並不是一個單純的「有」或「沒有」的判斷題,而是一個光譜,從輕微不耐獨處到重度無法放鬆,各種情況都可能發生。
理解狗狗的反應程度與成因,能幫你避開「亂投藥方」的陷阱,少走冤枉路。
這一篇的重點,就是先幫你釐清狗狗的行為處在哪個範圍,以及需不需要優先排查健康問題。
等到你對現況有了清楚認知,下篇的改善與訓練計畫才會真正對症下藥,讓狗狗能一步步學會安心獨處,也讓你離開時不再心慌。
下篇:分離焦慮的改善與訓練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