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已經判斷好狗狗的分離相關問題程度,知道自己該先就醫、還是可以直接開始訓練。
如果還沒,請看上篇:連結
接下來,就是幫狗狗一步步提升獨處能力,讓你出門時牠不再崩潰,也讓你回家時不再心驚膽跳。狗狗自在,主人安心。
一、改善方向:先確認環境,再進行訓練
重申一下,不管分離問題是到哪個程度,第一步都要確保狗狗的基本需求和環境安全:
- 已排除健康因素(或在治療中並獲獸醫許可訓練)
- 每日有足夠的運動與嗅探時間
- 獨處時的空間安全、無可能受傷或誤食的物品
這些條件到位後,再依程度來設計訓練計畫。
二、依程度設計的訓練方案
1. 輕度分離相關問題
狗狗可以短時間獨處,但剛開始會有些不安。
做法:
- 出門儀式淡化:不要每次都演十八相送,你表現得越捨不得、越虧欠;狗狗就會越覺得真的要被拋棄了,出門真是太嚴重了。換成平靜地拿鑰匙、開門,像平常走進另一個房間一樣自然,狗狗也會受到影響,慢慢覺得「這沒什麼大不了的」。
- 短時獨處練習:先在家裡關上房門、離開狗狗視線幾秒,從很短的時間開始,狗狗還來不及發作,你就回來了;等牠能接受、很平靜以待,再慢慢延長到 10 秒、30 秒…循序漸進,一天多次的練習比一次長時間練習效果更好。
- 提供讓狗狗專注的物件:在你短暫離開的時候,放一個牠平時喜歡、且能專注很久的安全啃咬玩具,讓這時候的狗狗注意力可以被喜歡的東西轉移。
2. 中度分離相關問題
狗狗需要 10–30 分鐘才能安定,期間可能持續吠叫或尋找你。
做法:
- 耐受階梯訓練:先找出牠能忍受看不到你的最大時間(例如 3 分鐘)或是距離(例如 1 公尺),然後以比這短一點的時間開始練習,逐步增加,往往會比輕度需要鄧短的時間間隔練習。
- 安全物品與氣味安撫:在獨處空間放主人的舊衣服或毛巾,提供熟悉的氣味。
遠端監控:用攝影機觀察,確保狗狗有進步,並注意不要讓狀況惡化。
階梯式的漸進訓練能降低壓力反應強度,避免狗狗在訓練中反而加深對獨處的不安感。
3. 重度分離相關問題
狗狗整段獨處時間都無法放鬆,直到你回來才停止不安。
做法:
- 醫療專業介入:與行為顧問、獸醫合作,評估是否需要行為治療與藥物並行的輔助。
- 短時間的安全感夥伴:在無法訓練的日子,安排可信任的家人朋友協助看顧,避免再經歷長時間的高壓獨處。
- 結合中度方案的階梯訓練,但進度必須更慢、更謹慎。
當狗狗的壓力承受力已經比較低,若沒有安全的過渡方案,反覆經歷長時間崩潰會讓行為惡化。
三、環境與日常調整
- 安全角落設計:籠子、圍欄或安靜房間,提供牠固定的安全區域。
- 減少環境觸發:關上窗簾、播放白噪音,隔絕可能引起緊張的外界聲音或景象。
- 固定作息:讓狗狗的生活節奏穩定,降低不確定感。
四、常見誤區
- 出門前狂抱狂哄、回家後立刻大驚小怪 → 加深對離開與回來的情緒反應
- 一次嘗試獨處很久 → 超過承受範圍,容易導致退步
- 只靠玩具分心,趕快偷跑出門,卻沒有循序漸進訓練 → 玩具新鮮感一過,不安依舊存在,也可能會不願意玩玩具,因為一玩你就跑掉了
五、疑難雜症 Q&A
Q1:我理解狗狗有狀況需要我陪,但我就要上班怎麼辦?
利用上班以外的時間做短時訓練,並在上班時安排中途照顧(如寵物保姆、鄰居)。
Q2:狗狗幾分鐘就崩潰,要不要裝監視器?
建議裝,可以幫助你判斷實際耐受時間,避免進度設定過頭,也對來提供幫助的訓練師、獸醫師是很重要的資訊來源。
Q3:「讓狗累到不行」就不會焦慮,真的嗎?
過度疲勞的確能短暫抑制反應,但不是長久解方,核心還是要建立獨處耐受力。
小結
改善分離相關問題不是一蹴可幾,而是建立耐受與信任的漸進過程。
找到對應程度的訓練方式,搭配環境與作息調整,能讓狗狗慢慢理解:主人離開,不代表世界末日。
當牠能在獨處中保持放鬆,你出門時的擔心、回家後的混亂,自然會消失。而狗狗也會更加自在舒服,不會整天擔心受怕。
狗狗有類似狀況,想解決,歡迎立即預約30分鐘線上諮詢,讓專家協助分析狗狗的現況,找出真正原因,為你量身制定解決方案,幫你和小狗一起重建自在生活,不再和小狗互相情緒勒索。

